close

我常在想,我們從小到大讀了那麼多書,盡了國民教育的義務,結果畢業之後只能領22K,甚至更低,心中會作何感想?一般人想要富有不是攀龍附鳳,找個有錢人嫁;就是努力讀書,找個好工作做。但是為何台灣的大學生,畢業後的起薪會如此之低呢?學生沒有實現理想的遠大抱負,而只想考個公家機關、國營事業的職缺糊口,是因為薪水低,使人有這樣的想法?還是因為學生本來就沒有什麼志願可言呢?不知道自己的專長是什麼?也不知道自己喜歡或適合什麼樣的工作呢?

全國學生每學期加起來的書籍,不知道要砍多少的木材?學生們爭相去補習,不知要花費多少父母的錢?既然下課後要去補習,那麼白天上學是上心酸的嗎?上學只是去和同學聊天打屁、睡覺,上課玩手機來打發時間,放學在去補習班做和學校差不多的事嗎?我們花這麼多時間在學習,卻沒有花多少時間靜下心來思考,思考自己的未來和社會的現況。

我在網路上曾看到清大彭教授這麼說:年輕人的起薪為什麼只有22K,因為資方和政府很團結,所以薪水只能凍結在那個點上,結論就是「資方團結的程度大於勞方」,假如勞方願意團結起來,其力量還是能撼動媒體的。

為什麼要關心社運或是參與社運?這並非代表自己憤世嫉俗、欲求不滿,而是社運訴求的許多事,或多或少都與自身有關,如果矇住雙眼、雙耳假裝自己置身事外,那就沒辦法改變這個社會的現況。——司馬苑謮的反思

「嗨!晴晴,妳知道歐美中學生和我們的差別嗎?」

「這我知道,他們比我們晚上學,又比我們早放學,真爽!」

「沒錯,超級羨慕的。」

「他們也不像台灣的填鴨式教育,考試只出選擇題讓學生選,只有單一的答案,沒有其他的想像空間。」

「他們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比較像我們的大學生,老師會出個主題讓學生做自由研究和申論題寫作。」

「但是這樣難度比較高欸,雖然蠻有趣的,但是花在寫作業的時間越多,打電動的時間就越少了。」

「果然像妳的思考模式。我在彭教授的網誌上看過,德國學生流行在高中畢業考上大學後,先休學一年,到自己心目中的職場打工,不滿意就在換,直到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。然後利用工作機會觀察職場所需的專業知識,再去念大學。」

「真是明智,這樣起碼知道自己想要學的東西,不像我們。」

「也比較不會讓父母影響自己的價值觀,能靠自己做決策。」

「真好,在台灣只有『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』,結果讀這麼多書有什麼用?還不是被企業操死。」

「所以,我也不會讓我老爹影響我的出路,他雖然是學歷史的,但是我偏要在自然組。」

「哈,有興趣就好了嘛!幹麻特意跟他作對。」

「我對生物、化學也很有興趣呀!以後我要做個具有人道關懷精神的理工人。」

「我還不知道自己要幹麻呢?」

「妳不是想當作家嗎?」

「天知道這飯吃不吃得起?」

「去試試看就知道了呀!」

「是呀!」

「我們家有四個小孩,每個學的都不是我爸的專業,看來大家都很固執呢!」

「你家一定很大吧!感覺教授的書房都會擺一堆書,然後有一組木製書桌椅,偶爾還會拉拉小提琴這樣。」

「你看太多小說了吧!我家的書房雖然有書,但是擺放的一點都不井然有序,因為大家都會進去翻書,所以常常會有沒歸位的書堆在地板上。」

「感覺還是很棒呀!我家可是連書房都沒有耶!」

「但是妳家有很多包羅萬象的雜貨吧!」

「那是商品呀!可不是私人物品。」

「雜貨店的賣的糖果一般商店都不會賣耶!」

「比起這個,我比較想到你家去玩呢!」

「歡迎呀!可以看看妳喜歡哪些書。」

「真令人期待。」

此時上課鐘聲響起,同學們紛紛歸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江 咔哩咔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